不止一个人说,文因互联像一个大学校。
1)文因互联的访客,往往惊讶于公司的书之多,不仅一面墙的大书架摆满了,沿着墙一圈十来个小书架也摆满了,大多数人的桌子上也摆满了书。金融、财务、经济、企业管理、运营、产品、设计、工程、人工智能、历史、政治、科幻、科普、文学……各种门类的书。
2)每周,每个团队都会有一次学习讨论会。技术团队的“文因学堂”,学习各种和人工智能有关的话题。产品团队最近在加紧学习金融,除了看书、上公开课,还看电影,体会金融众生心态。商务团队也每周分享客户维护、运营、文案等诸多问题的经验心得。我们定期会请外部顾问,包括硅谷的专家来做技能提升培训。对外,还有智能金融沙龙,已经办了二十多期了。
3)文因互联特别强调学习的总结。团队信奉的文化是“好的东西都是总结出来的,不是设计出来的”。所以每周的总结,没有流水帐,都是实事求是的哪些好的可以重复的、哪些不好的要改进的,优先级的再认识,方法的持续改进。实践先于理论,理论是在总结的时候对照前人经验的时候才有用。没有实践,光读书显然没有用。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没有捷径(即,仅通过学习他人经验就解决问题),但也不能原地踏步(即,实践而不总结得失)。
4)文因互联特别强调研究和访谈。我们对整个金融科技行业做的现场调查和竞品分析笔记,有近百万字。报告的细致程度,可以参考主席的《寻乌调查》。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5)有人问过我,来你们公司有人带吗?我说,没有——如果是说手把手教的话。文因互联的那个文化,每一个人在里面不自觉地就是自己学习起来。我们现在深度学习玩得最好的工程师,一年前还基本不会呢;同一个人,去中央财经大学和学生讲投资,也不怵。这些都是没有人带的。在文因互联交流最多的是学习的能力本身:如何建立分析的框架?如何获得参考资料?如何建立领域人脉?如何实践计划和总结?每个人的学习能力都会自然而然地提升。
6)文因互联的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因的互联,让各种思想碰撞,极端的鼓励开放、鼓励分享、鼓励开脑洞。知识的分享被看成评判一个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自己的学习心得要第一时间让别人也知道。每次重要的决策之前,都会集思广益,任何人都可以建言。
7)一些在其他公司被认为是支持性角色的岗位,在文因互联都被认为是知识管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键一环。行政,涉及项目协调、财务、法务、企业管理、商务的各方面知识。美工,则逐步发展到用户体验、产品设计的方方面面。每个人的角色都在快速的扩展和变迁,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在学习中快速成长。
8)没有人生而知之。公司里几乎每个人都在做自己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从怎么贴发票到怎么搞定身家百亿的董事长,从具体的技术工作到怎么待人接物,每个人都在快速学习和疯狂地成长。例如我们的COO,每过三个月就摸清楚一个以前没干过的领域,行政、运营、商务、财务、人事……,然后不断把旧的角色分出去。在成长中定义工作,每个人都创造自己的角色。
9)文因互联做的事情,是没有先例可以抄的。中国没有,美国也没有。智能金融这个行业中国走在美国前面,是个特别需要信心和勇气的事情。信心和勇气从哪里来?只有来自科学的学习能力,极其强烈的好奇心,极其严谨的假设检验。这样的人,在遇到挑战的时候,两眼放光。例如我们的开放数据负责人,清华知识工程实验室出来的小姑娘,就是这样的人:征服未知、征服未知的未知,几乎就是本能,一遇到这种问题就兴奋。这种人,百里挑一,大多数人是害怕未知的。文因互联的人都不是大多数人。
10)文因互联,就是一群野心家和土匪,一群特别善于学习的野心家和土匪。这个公司的每一个人,都不掩饰自己是,或者将来必然会是这个行业里的第一流人才。这个公司没有所谓的固定的“职位”,每一个人都在定义自己,每一个人都会在快速的演进中撒豆成兵,将自己定义的这些角色和文化,复制给越来越多的人。
11)最后还是不能免俗要做个广告。作为低调务实的公司,好像咱们还没有公布过新一轮融资的消息吧?[微笑] 可以负责任地说,今后三四年公司都不会缺钱。在商务落地上,最近也落实了一些顶级的咨询公司、交易所、评级机构、和多家银行客户。我们在招新的土匪和野心家,包括但不限于:前端工程师、自然语言处理工程师、知识图谱工程师、分析师(证券分析、金融工程、会计背景)、运营(媒体运营、社区运营和用户运营)。请直投我的个人邮箱baojie@memect.co 期待你加盟山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