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书的推荐词:万年的竞争、人工智能简史、社会机器

(下面是今年寄给朋友们的三本书的导读)

 

新年好!

作为一份小小的新年礼物,我很高兴向您推荐三本书。这三本书都是2017年的新书,我读了以后感觉有很大收获。

在技术社区之外,往往会高估技术的短期价值,但是低估技术的长期价值。我相信这三本书作为一个整体,会有助于减弱这两种误解。

第一本书是刘夙《万年的竞争——新著世界科学技术文化简史》。我认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科学史里,最好的一部之一(也许可以去掉“之一”?)。因为它不是材料的堆砌(也就是常见的“集邮式”的科学史),而是将不同时期、不同学科的科学技术背后的脉络融汇贯通来讲。它也把“社会技术”(即“文化”)和“自然技术”的协演化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一般的科学史教材,只能说到“知其然”,即历史上谁谁谁发现了什么。稍好些的著作,可以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深层原因,达到“知其所以然”。刘夙的这本书,在把诸多要素整理出清晰的逻辑结构后,甚至可以为“知未然”提供思考的营养。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吗?人工智能在社会发展中会起什么作用?后工业时代的科学“范式”会是什么? 我相信《万年的竞争》会给您有益的启发。

第二本书是尼克《人工智能简史》。最近两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的火爆,出版了很多介绍AI的书籍。但是大部分这些书(特别是一些畅销书),往往不是基于第一手材料写的,无论在深度、广度和准确性上都有很大的问题。其中一部分甚至是伪科学。《人工智能简史》这本书应该是这两年出版的此类书籍中最好的一本,对我们建立对AI的全景式理解很有裨益。人工智能不仅仅是近年广为人知的深度学习,从规划和搜索、自动定理证明、专家系统、知识图谱、遗传算法到强化学习,60年来AI的研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方法库。已经被大规模应用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而已。各种方法的来龙去脉是什么?成败得失的原因为何?尼克老师娓娓道来,既不失深度,又不枯燥难懂。在最后两章,他也讨论了不可避免的AI的未来和哲学问题,从能源、自动机器、社会的综合历史的角度,做了发人深省的探讨。

第三本书是Jim Hendler《社会机器》。Jim是我在RPI的博士后导师,语义网之父,从业30多年的人工智能专家,《IEEE智能系统》前主编。这本书也是他近十来年学术思考的总结。Web(现在俗称“互联网”)在把全世界的文档、全世界的社交关系互联起来以后,未来会发展成什么?Jim和Tim Berners-Lee(Web发明人,图灵奖得主)认为,Web的未来是和人工智能结合,成为所谓的“社会机器”,即一种大规模的用机器辅助的人之间的协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机器去做那些繁琐的、例行的“管理”工作,而人提供创造性智慧。机器并不会取代人,而是增强人。我们将用机器弥补人的认知缺陷,如有限的记忆、容易疲劳、因情绪而不稳定等。一种新的智能范式将出现,即不是以一个机器、单一算法来刻画智能,而是以一个巨大的互联的社会合作网络(其中包括人和机器)来理解宏观的智能。(我在私下的沟通中把“社会机器”称为“行星级的智能”。)作为一直活跃在一线的严肃的AI研究者,Jim并不仅仅是从哲学或者思辩的角度在描绘这种未来,而是刻画了为了实现这个伟大图景,在技术模块上,我们已经有的基础和未来的建设目标。

单独看这三本书,都是开卷有益的。但如果把三本书结合在一起理解,或可收获更多。这三本书有一个共同的视角,即把技术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思考。它们也从不同侧面来帮助我们理解人工智能在社会变迁中所起到的历史作用。《万年的竞争》告诉我们单纯互联网红利并不能支撑经济的发展,同样,脱离其他基础发展的人工智能也可能具有类似的局限性。《人工智能简史》告诉我们,人工智能的产业化是一直坚定在前进,但不会如乐观主义者认为,在数年之内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机器》则启发我们,人工智能在远期可能会深刻改变我们的社会本身,其中的种子已经在技术土壤中萌芽、生长。

作为Jim的学生,我受他的影响很深,在创办文因互联(Memect)的过程中和他有很多深入的讨论。文因互联的远期愿景就是一个致力于实现“社会机器”的公司。我们的口号“互联世界的记忆”,就是帮助人去增强记忆,用机器阅读帮助人快速理解,用知识图谱帮助人管理海量的知识。经过4年的探索,我们在金融领域发现了切实可行的落地场景。我也相信,未来有更多值得探索的场景。希望这几本书,特别是《社会机器》,会有助于您理解文因互联的长期愿景。

祝您阅读愉快,也提前致以诚挚的新春祝福!

鲍捷

2018年1月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