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因互联一周年纪

今天是2016年11月9日,文因互联成立一周年。如果从当初在硅谷成立的Memect算起,则已经过去三年半了。

过去一年,起起伏伏,各种坐过山车。有很多话想说。写几句心里话,纪念一下这个里程碑吧。

智能金融(Smart Finance)在人工智能(AI)和科技金融(Fintech)两个风口的交叉点上。但是这个行业本身,还在发展的极早期,特别是在中国,数据准备、团队准备、市场准备都很不成熟。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革命必胜,但革命必不能速胜。既不能灰心,也不能急躁。坚强的团队,场景的深刻理解,稳健的节奏,是打赢持久战的关键。

团队:文因互联的第一年,在产品、技术、市场、融资,有一些小的成绩。但最重要的,还是团队。一支军队需要灵魂,一个创业团队也需要灵魂。这个灵魂,不是一两个人的意志,而是在反复的锻打中,锻炼出来的眼光、坚韧和配合。现在这17个人,虽然还是个很小的团队,虽然大部分都是90后、85后,但经历了几次战役的考验,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灵魂”的团队。这个灵魂,就是拥抱未知的能力、快速演进的能力。这个团队,经历了迷茫的考验,克服了失败的打击,练就了背靠背相互支援的信任,在各种懵逼中快速成长起来。精气神写在脸上,无所畏惧的自信写在眼睛里。这些“土匪”里,将来一定会成长起中国智能金融领域最优秀的工程师、科学家、分析师、产品经理、运营经理等等。

7334ba59jw1f7ju4xvoq7j20qo0zkq8g

场景:智能金融必须要以人工智能为依托,但又必须以具体的小的场景为突破。对场景的深刻理解才是开始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而不是算法的先进性、数据的海量性,平台的普适性。必须“农村包围城市”,从不起眼的小事情做起,从无利可图的边缘市场起步,从草根的、区域的需求满足开始。所以文因互联这一年,忍住种种诱惑,不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从新三板等大家都觉得鸡肋的小事做起。今后,还是要更加深入“农村”,离开北上广的写字楼、离开高大上的“风口”,真正和具体的中小企业在一起、真正和需要技术支持的中小金融机构在一起。我们的团队有一半以上人是人工智能背景的博士、硕士,但是我们内部开会,从来都是谈业务场景,不谈人工智能。我们和上百人的目标客户建立了常态的沟通,前后写了几十万字的调查笔记。我们不跟风搞高大上的算法,也不参加任何刷榜、竞赛、峰会,因为场景的理解才是第一个要关注的问题。

节奏:智能金融想成功,第一要“忍”,第二要“稳”,忍才能稳。金融是最容易挣钱的领域,但是挣快钱的诱惑,会把公司带到传统业务的坑里面去,或者让公司去超过自己的体量做过大的事情。如何让金融的基因和技术的基因结合在一起,让金融的经验来指导技术的发展,但又不让金融的浮躁把业务带入局部最小,是团队面临的最艰难的考验。这一年里,我们拒绝过很多次挣钱的机会,因为那些不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在选择里,不管是市场还是技术导向,我们大多选择了最不容易的选择,因为这些选择才能让节奏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让团队的发展、产品的发展、市场的发展良性地迭代。忍住,不因为其他人融到多少钱、挣了多少钱,就去模仿。一定是让最有优势的内生的逻辑来指导团队的发展,从而产品发展,从而市场发展。

一个创业公司如果失败,十有八九不是被别人打败的,而是被自己打败的:不能发展团队、不能理解场景、不能控制节奏,以及其他几十种错误。资金、资源、形象,这些外部资源都是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技术是核心驱动力、核心差异点,但是技术是由具体的人来运用,运用之妙,存乎于反复实验之心、实事求是之心。

山寨虽小,不忘初心,切偲琢磨,必有壮大之日。

此记第一年。

 

(下面附两篇以前写的文章,给本文做个注脚)

 

为什么文因互联是个好团队

2016-09-11

很高兴看到大家最近关于投研系统的讨论。我认为这个讨论的过程比这个投研系统最终是什么样子重要得多。

我一直以为,优秀的创业公司,第一个产品不是具体的产出,而是这个团队本身。在创新的早期,外部的人几乎都不会理解你在做什么,内部也几乎没有人能一下子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只有演进本身,才能让团队,让产品,不断去适应环境,不断改善。一个优秀的团队,就是一个能不断演进的团队。只有这样的团队才能产出不断演进的产品。

但是演进是最难的事情。只有最坚硬的内核才能保持演进的能力。人性恐惧未知的未知,只有在心理上不害怕未知,在方法论上知道如何通过逻辑和实验来探索未知的人,才有可能在探索中不迷失和灰心。演进就意味着大量的试错,最大的错误就是不犯错误。一个坚硬的内核,就是第一不怕犯错误(“土匪”),第二善于通过一系列小错误来避免大错误(“精益”)。这次的讨论,就是公司坚硬的内核已经逐渐形成的标志。

仅仅有土匪的精神,还不足以让公司成功,更重要的是理解事物的逻辑,通过逻辑来指导精益的实验,而不仅仅是盲目的试错。更重要的是,这种逻辑必须是内生的,不是一个命令下来,一群机器人机械地去执行。投研系统的大讨论,就是内生的逻辑自发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才是最最弥足珍贵的东西。以后在这种内生逻辑的指导下,我们才能经历演进达到实践的成功。

地球就是一个能演进的系统。从38亿年前出现生命,演化至今。文因互联就是一个和地球一样伟大的团队。

 

可胜在敌,不可胜在己

2015-01-08

这篇是和另一个创业者讨论的记录,附加了后来我的一点想法。里面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

==可胜在敌,不可胜在己==

创业就是战争,哪怕只是一个人的战争,见Peter Thiel的Class 12: War and Peace  。战争有战争的逻辑。战争必须要求资源的集中,要求效率。战争不是绣花(比如搞工程美学),不是请客吃饭,不是议会开会。要避免作战的伤亡,不打阵地战,但是要按战争的方式运转。

战争要尊重实力,不是尊重欲望。

能不能跑得快,最重要的不是天气啊,风向啊这些外部因素,而是腿脚好不好,心脏好不好,有没有背包袱。多个人一起的话,最好是多人自行车那样,可以一起使力,而不是腿绑在一起那种。总之,可胜在敌,不可胜在己。

一定不要心急,做和自己的能力不相称的事情。不要着急扩张,一个满员的师团要好过一片不满员的。巩固后方,不急于征战,让敌人相互消耗。不在乎地盘小,但是一定要巩固。做势的时候要稳,积累实力,不要行险。到了对垒阶段,狭路相逢要勇,要大胆冒险——但前提是自身无缺陷,不给敌人给可乘之机。

天下大乱的时候一定心里要稳,不要看着别人攻城拔寨眼热,一定要建好自己的根据地,金角银边草肚皮。不参与狗咬狗竞争,但是自己的根据地一定要垄断。扩张要有序,有多大实力吃多大地盘,不做超出现有实力范围的事。

占什么地,怎么占,不在于那块地本身有大(所谓的potential market size),而在于基于实际情况,自身的实力能控制到的地盘有多大。没有实力,任何联盟都是靠不住的,任何一方都随时可能反戈。要在局部的空间具有实力不害怕任何人反戈。这就是可胜在敌,不可胜在己。

==优先级和价值观==

Startup最关键的是什么?我想是优先级。在资源这么有限的条件下,有无数必要而且紧急的事要做,到底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个优先级就是价值观。每种价值观都需要基于实际情况形成。没有一个公司可以复制别人的价值观或者优先级,真的。

Startup就象小孩,成长极快。一周大的小孩,三个月的,一岁的,五岁的,全都需要不一样的养育和教育方法。常有人说,创业要很多/很少的钱,要站在风口上/领先几年,招人要招朋友/不要招朋友….等等,几乎所有的问题都会有截然相反的说法,其实都对。关键是认清自己的阶段,什么时候断奶,什么时候走路。

创业者要理解投资人的视角和心理,但一定不能自己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设计产品和服务用户。就好像男人要理解女人,但不能把自己的心理也女人化了。选什么市场,怎么打下市场,怎么守卫市场,这个要实事求是,要从自身和团队的具体情况出发。资本不等于用户,先有value再有valuation。当然,每个人都会谈value。但是每个人心里的value都是不一样的。迎合用户心里的value要优先于投资人或者创业者本人的认识。再有就是阶段。100个,10000个用户,或者10万个用户,那value重点都是不一样的。要实事求是,不要照搬普世价值。

==效率和决策==

做Startup就要人人能各自独当一面。不管是大的象小米,还是只有两三个人的小团队,每个人都要能负担一块,独立决策,不能总是不停的决策、决策、决策。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决策都对,比如说80%对,20%不对。但事先论证到底是哪20%可能不对就会消耗掉全部的决策时间。要的就是行动起来。让错误及早暴露比避免错误更有效。

信任也很重要,彼此熟悉对方性格,然后不互相逼对方做不喜欢的事情。Startup最要紧就是快乐,一旦变成了上班的感觉,那这个公司就做不长。所以尽可能不替别人在他的领域里做决定。领域要分清楚,这就是为什么创业搭档要技能互补,这样可以减少冲突,每个都是自己领域里的权威。很多时候讨论确实可能作出更好的结果,问题是时间?好的团队,几天不开会,甚至一周不开会,每个人都相信别人能做好事情,因为他是那个领域的专家,只要大方向定下来,细节完全可以自己掌控。公司要透明,也就是细节要能每个人都能看到,但不是通过会议这种方式。

懂得怎么分配这些责任,再把合适的人组合起来,是CEO的最核心任务,当然,前提是CEO有足够的实力驾驭局面。大公司是因为人员规模上去,管理难度指数上升,所以需要很多管理岗位,而Startup则需要扁平,各自有决策权。没有方案一定是对的,但是每个方案都一定是有针对性的,而且坐而论道不如马上行动。所以应该相信负责的人提出的方案的合理性。

然后讨论问题不能自我代入,把自己想像成典型用户。相互争吵不如去问用户。百姓网李佳说过,为什么要强调数据?因为靠数据说话才能减少争议。创业一旦陷入昂贵的争议,一杀士气,二伤效率。所以要靠实践解决问题,也许不能做到最优,但比争论效果好。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