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2016年7月16日)由文因互联 CEO 鲍捷主讲智能金融沙龙第5期。在此次沙龙中鲍捷首先分享了“什么是互联网投行”,在其后嘉宾李化也分享了自己对互联网投行的看法。同时感谢到场的投资人、分析师以及技术专家与我们分享关于互联网投行的观点态度。
鲍捷:什么是互联网投行?
互联网金融的启示
首先鲍捷博士讲解了技术是如何驱动互联网金融的。在不同的区段技术推动金融的方法都不太一样: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优势在于:
现在的投行
下面一个问题就是,同样的逻辑有没有可能应用到投行上去?如果能用的话,为什么现在还没有一个互联网投行出现呢?我们要从现在的投行看起。
这是投行的典型架构。最上面一层是合伙人。下面有四个群组,分别为卖方群组、买方群组、核心保障群组、普通保障群组。
刚才是业务划分。也可以从不同的市场区段划分。B轮之前主要是VC来进行,B轮之后券商开始介入。有新三板之前券商主要是在主板和并购上面,有了新三板之后,VC一部分中后期的服务,也由投行和券商来承载。还有一些券商做更早期直投的业务,扩大了业务范围。
关于互联网投行,是要解决现在投行面临的一些发展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面临许多障碍,首先是组织上的障碍,我们可以称之为“创新者的窘境”,内部的组织架构的惯性使得调整非常缓慢。金融机构是一个非常要求安全和正确性的,非常保守的组织。开始我和一个投行的人说,他问我们能保证100%的正确率吗,我说我们能保证90%的正确率,他说即使是99%都不行。这个和我们互联网这种先小后大、逐步求精的思路是很不一样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投行有很多群组,他们之间是有矛盾的,有的群组想抬高价格,有的群组想把价格压低,有的想信息披露,有的不想信息披露。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很难。
这是一般性的问题,美国券商有这样的问题,比如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都有这样的问题,其实中国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还有一些是中国特有的问题:
中国有差不多100家券商,他们也承载了不少政府的职能。比如督导的职能,证监会根本都管不过来了,所以他们会要求券商进行督导,但是券商它做市或挂牌了几百家公司,他怎么可能督导得过来,券商也督导不了,他们自己头很大。
另外还有体制限制,因为国企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包括用人的问题、激励机制的问题、革新的问题。这个不用多说。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市场竞争的缺失。虽然有这么多问题在里头,券商还是一个特别赚钱的生意,2015年券商的平均利润回报率差不多是50%。在这么赚钱的情形下,实际上它不需要做任何变更就可以活得非常非常好。我知道去年有家券商的奖金发了50个月。他们现在活得这么滋润,怎么可能有改进的动力?他们是没有那种求生的欲望的,只要按照现在的这个路往前走就可以活得很好。很多大券商对于扩展进入新市场,本身都是有抵触情绪的,因为它进入那个新市场,通常是会降低它的利润率的。比如我们跟一家券商聊,他们这个新三板投资的回报率只有10%,他们觉得不想做。所以对新市场,他们的进入意愿不是很强,更别提革新技术了。
未来的投行
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讲到智能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有存在的价值,是因为可以用机器来代替人力,降低成本,所以把原来不能够成立的商业模式让它成立。那么在投行业务上面到底有哪些点有可能被革新呢?
我今天在百度和Google上搜了一下“互联网投行”,我搜到了一大堆各种各样号称是互联网投行的公司,具体名字我就不列了,只列下他们的实际业务范围。要说互联网投行不存在,我们搜到这些了;要说互联网投行存在,我们要打一个问号,因为传统的投行做的事和这些号称的“互联网投行”做的不是一个事情,有交集,但是不一样。
我们在过去9个月以来跟投行接触的过程当中,接触了他们一些实际的需求,其中一部分我们也已经开始服务了。对于各种不同的群组,技术都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价值。这种被技术加强过的投行,就是走向互联网投行的关键一步。技术对于合伙人和各个群组的价值可以总结如下:
其中文因互联已经在做的:
先说说我们产品的架构:从最底层来讲,我们收集各种跟投资研究相关的数据,公告、新闻、工商数据、行业协会数据、社交媒体数据等等。
有了这些基础的数据,其中有PDF文档数据和网页的数据,我们在上面进行所谓的知识图谱化,就是把它里面的每一种数据对应到它关键的”实体”节点上去,如公司、投资机构、人、事件等。人括高管、投资人、董监高等。此外还有交易数据、法规等,我们梳理这些数据,变成方便查询的知识图谱。
再上面一层就进入深入的数据分析,比如说公司之间的行业对比、上下游关系、数据的完备性和一致性,还有舆情分析。这些分析发现人力很难发现的内在的关系,特别是那些分散的、人力难以汇总的碎片。
再上面一层是产品呈现,现在主要是搜索和快报两款产品。搜索让你在需要的时候随时随地发现数据、分享数据。现在主板和美股的数据也加进去了,只是默认不显示,可以有开关打开显示。快报,是一个信息推送的服务,当你关注一个行业或者一组企业,那么关于这些它发生了什么事情?快报可以第一时间把信息推送到你的邮箱里去。这个月底我们还会推出一个微信的渠道,可以推荐到微信上去。还有另外两个小的应用,目前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最上层是我们提供的一些深度的定制化的服务。这种服务主要就是在各种不同的业务场景里,包括投前的研究,投后管理,并购,券商的督导等等,进行针对特定场景的数据优化、数据分析、模型建立等。这些落地的应用是我们当前主要的工作。
可以看到,技术对投行现有的各个业务都有促进作用。在我看来,这些东西是往下走的必经阶段,但是真正的互联网投行,它应该不仅仅在这些点发挥作用。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想,在现有业务之外,怎么创造出新的业务?《清华金融评论》这期里讲了很多的东西,特别是后面的一半,在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结合之前,是没有这些业务的。那么互联网往后走和投行结合在一起,能产生什么新的东西?我觉得这才是有意思的。在投行的这个业务范围内,我们是不是能发现一些新的机会还可以扩大交易范围,提高交易速度,降低交易成本?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只能对未来发展的路径而非具体的业务做几点大胆猜测。既然是猜测,就非常有可能是错的。就在这里抛出几个问题,跟大家一起探讨。
从今天的投行,到这个大胆的猜测,中间肯定会有一个很长的发展的进程,肯定不是一步就能到位的。在发展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矛盾:
所以,互联网投行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大趋势是大家都看到的,中国的金融在快速的改革,投行也在面临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动,以及自下而上的市场化倒逼。所以革新是必然发生的,未来的市场也必将更加广阔和成熟。新的机构必将兴起,而且在中国这样广阔的市场空间上,必然会百花齐放。但也由于上述提到的种种矛盾,我们也需要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到达彼岸,需要设计合乎实际的发展路径。谢谢大家。
鲍捷博士就“什么是互联网投行?”阐述了自己很前沿的看法,这里只节选了一部分。全文将会在近期推送,敬请期待。
李化看互联网投行
首先李化追本溯源,引用Zvi Bodie和Robert C.Merton在他们合著的《Finance》一书的定义诠释了金融学:“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下如何进行资源跨期配置的学科”。
然后李化就作为金融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投行工作的本质谈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他认为投行的两大参数是风险与收益。
最后,李化就不同类型的投行展开了介绍,分析了投行人的痛点和受到的限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己对互联网投行未来发展的看法。
自由讨论环节
嘉宾:你们怎么让投行和券商体现出智能化?
鲍捷:前段时间写了一篇文章,金融数据的分析真正想达到智能需要许多步骤,从形成链条的过程中,它需要逐步搜集证据,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实体的数据,现在的技术达到的水准在图谱数据,图谱数据之下是靠谱的,上面是在探索的,中国现在只做到了干净数据,上面实体数据和图谱数据都是今年才开始,这是我们今年的目标,希望年底可以达到。
嘉宾:文因互联以后会不会做交易?
鲍捷:我们不一定自己做。说两个原则吧:第一,我们会坚持标准化服务,第二我倾向于辅助和保障交易,阿里巴巴就是这样,行为发生在它上面,但他不是自己在卖东西。
欢迎大家报名文因互联与全景数据联合举办的“智能数据如何拥抱金融变化”主题沙龙活动。点此报名: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7344079683400
发表回复